你也配姓趙?

文| 艾飛


讀書的時候,有篇課文叫《阿Q正傳》。

當時,同學都嘲笑阿Q,覺得這就是個傻逼,窩囊廢,沒想到我們語文老師語說:或多或少,我們都是阿Q。

大家不以為然,又不敢反抗老師,就不約而同的點點頭。

下課後,大家突然來勁了,彷彿剛剛點頭的不是自己,討論說:老師老糊塗啊,我們怎麼可能是阿Q,他那麼蠢。

小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处处争A,可慢慢的,才发现,自己就是一团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小绵羊,看起来就很Q。

知道阿Q故事的人很多,但看過電影《阿Q正傳》的大概很少,前兩天,我重溫了《阿Q正傳》高清修復版,不得不感嘆,這洞察力和批判性,實在是超前啊。

所以今天想再簡單的講下這個悲傷故事,因為悲觀會給我們一種務實的精神,是我們接近自由的方法。

Continue reading 你也配姓趙?

香港的體制與真正的政治危機

轉自:西西弗評論

在今年7月份香港的動亂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當時其實非常擔心香港出現真正的政治危機。而4個月後的現在,雖然暴力行為越來越激烈,我反而安心了很多。也許,香港這次運動的暴力化持續化,反而能延緩甚至避免香港的政治危機。

在什麼情況下,香港會出現真正的政治危機?會成為中國中央政府的一個真正頭疼的問題?遊行和暴動是撼動不了中央政府的主權的。分析香港問題,要先看清楚香港的政治體制。雖然沒有雙普選,但香港仍然是一個准選舉政治,三權分立的體制。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香港是自下而上的選舉政治。

Continue reading 香港的體制與真正的政治危機

柏林牆倒下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30年前的11月9日,柏林牆開始倒塌。

象徵冷戰的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其阻止了東德和西德的人員的自由往來,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但在那些年里,東德人以及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用各種方式去「穿牆」,辦假證、挖地道、自制熱氣球飛越、改裝汽車發動機藏身偷渡;以及視死如歸駕汽車撞牆…… 雖然不斷有比電影更為觸動的逃亡故事,但對失敗者冰冷無情的懲罰更讓人絕望。

所以,當東德領導人在民眾抗議的壓力下,決定放鬆去往西德的出入境手續時,人們蜂擁而至,加上一些「偶然」因素,柏林牆被打開了。 前蘇聯領 導人戈爾巴喬夫表示,他當時下令駐紮在東德的近40萬蘇聯部隊不採取任何行動。

Continue reading 柏林牆倒下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改变当代世界的三大力量(译)

10/4/2019, 摩根豪塞尔

原文链接:https://www.collaborativefund.com/blog/three-big-things-the-most-important-forces-shaping-the-world/

历史学讽刺的一点是:我们通常都确切地知道故事如何结尾,却对开头一无所知。

比如说,什么造成了金融危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了解住房贷款市场。

什么造成了当时的住房贷款市场?你需要了解此前30年不断下降的利率。

什么导致了利率不断下降?你需要知道1970年代的通胀。

什么造成了通胀?你需要了解1970年代的货币体系和越战的后续影响。

什么带来了越战?你需要知道二战后西方世界对于共产主义的恐惧。。。

如此下去没有结束。

Continue reading 改变当代世界的三大力量(译)

金融生態圈

記得有一個經濟學家叫謝國忠,他孜孜不倦專業唱衰中國房地產十幾年,你若是跟著他做就慘了。但是,對待這種做學問的人還是要尊重的。做學問就是要有黑有白,有對立有派別,重要的是他們的立場和邏輯、能自圓其說的學問就是好學問。如果讓所有的學者都信奉市場,這顯然是有偏頗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區別哪些是做學問的人,哪些是分析師,哪些是在市場里混的人。這幾類人所站的位置不同,邏輯不同,自然結果會不同。不要輕易給別人扣帽子。

金融市場是一個大生態,有賣學問的、有賣報告的、有賣數據的、有賣策略的,各有各的生活。所有這一切,最終買單的都是底層生物:散戶。

Continue reading 金融生態圈

市場觀察:警惕這個現象

下圖中三個指數,羅素1000指數(黑綫)、羅素1000成長股指數(紫色綫)、羅素1000價值股指數(藍色綫)。

由圖可見,從1978年至今的絕大多數時間内,價值股指數是市場的主要驅動力,只有極少數時間成長股指數會强於價值股指數,這個現象在1994年至2000的大牛市末期出現過,史稱“.com Bubble”。然而這個現象如今又出現了,如圖,不做過度解讀,讀者心裏有數即可。

接下去的話題肯定會有很多疑問,比如:這次成長股强於價值股的趨勢會延續到什麽時候?會不會引發另一個Bubble?會怎樣收場?股市裏有一句至理名言:

明天會發生什麽,後天就知道了。

警惕這個現象,不必急於做出反應,盯住它。

《烏合之眾》60條基本觀點

1.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3.群體只會乾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5.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6.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Continue reading 《烏合之眾》60條基本觀點

時間有成本嗎?

經常看到有網友說到「時間成本」這個詞,其實專業的說法叫做「機會成本」,具體的概念大家可以去搜一下便知。

投資,其實是一種選擇。當我們選擇了A(預期高收益)而放棄了B(確定低收益)的時候,B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我們通常用無風險的國債來充當B的角色,因為國債有國家信用擔保,到期一定會支付利息,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選擇A而放棄B的話,就相當於放棄了一筆確定的收益。因此,國債收益率(比如說3%)乘以時間,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或者說是我們的「時間成本」。

預期投資收益 =(A的預期收益率 – B的收益率)*時間

做股票投資,要求我們對商業模式非常熟悉,一個景氣的商業環境下、一個具有獨佔經濟優勢的企業,它未來的高收益是可以預期的,並且時間越長越具有確定性——通過研究基本面&長期投資來獲得A的相對確定性。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投資獲利的概率就很高了。

引申一下:你知道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嗎? 答:就是為了把機會成本降至最低。你能想明白這道理嗎?

美國房價之我見

在有朋友問我這麽一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值得拿出來分享。

房價本質上說是一種“資源溢價”,自然環境、教育、醫療、社區、商圈等等這些因素都影響房價。所以房產界流行一個詞:Location,Location,Location!此外,房屋是商品,它必然會受到供需關係的影響。供大於求(通常是人口淨流出)的地區房價會下行,供不應求(通常是人口净流入)的地區房價自然會上漲。

下圖,是全美幾個主要地區的房價指數。以2007年次貸危機房價崩盤前的高點來看,目前尚未回到彼時高點的地區:芝加哥,紐約,鳳凰城,華盛頓DC,邁阿密。請注意,鳳凰城和邁阿密是在崩盤前最爲火爆的地區。

美國標普/席勒房價指數
Continue reading 美國房價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