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的原文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整段话是这样的: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段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冉求和子路说的。字面意思就是: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这里说的“寡”是短缺,稀少,“贫”的含义与“寡”没有本质不同,贫穷和短缺不外乎物质上的匮乏。“均”是均平、均衡。“安”是安定、稳定。“不安”意即社会不安定因素,即公共风险。全文的大意是:不论是治国还是管家,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消除了公共风险,社会安定了,政权就不会垮台。
这段话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仁、义、礼、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由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孔子主张处于这样的乱世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
贯通全文,我们可以把握到儒家政治理想的底蕴;均平、和谐、安定是孔子对治国者提出的充满良知的建议。从根本来说,国家,是人类群体因共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文字而凝聚成的一个巨大载体。而对民众来说,这个载体内部的社会意义其实更大于国家的外部象征意义。所以,按照孔子的看法,社会道德习俗的意义大于国家的法律的意义,而维护社会公正、和谐和安定的局面,成为治国者的首要任务。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的这一理念,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在中国近2000 年的王朝统治中开支散叶发扬光大,这种理念也逐渐积淀为某种文化心理,并且深深根植在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当中。古人所追求的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正是筑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