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Blog


銀行業的「魔術」玩不下去了?

現在很容易就能在網上找到一家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如果有人閱讀了這份資產負債表併發現這家銀行已經資不抵債,那麼她很容易就可以發推特將其傳播開來,引起銀行擠兌。

如果銀行依賴某種不透明度,現代通訊技術和社交媒體可能會使這種不透明度難以實現。如果太容易看到魔術師在幹什麼,那魔術就行不通了。

閱讀全文…

经济危机系列谈

本文討論了消費、生產、儲蓄、貨幣政策與經濟週期之間的關係,有很多觀念值得深思。推薦閱讀。

閱讀全文…

大樹,喜鵲與啄木鳥

轉自網絡,作者不詳 大樹上住著一隻喜鵲。它每天都為大樹唱頌歌:「你長得多麼高大,多麼挺拔!你的枝葉多麼繁茂,你的根系多麼發達!」這歌聲使大樹深深地陶醉了。 一天清晨,正在酣睡的喜鵲被一陣「當、當、當」的響聲驚醒了。喜鵲打著哈欠,從窩里伸出頭來四下張望。啊,原來是一隻啄木鳥落在樹幹上,不停地用它那又尖又硬的長嘴敲打著樹幹。 喜鵲老大不高興:「好個啄木鳥!原來是你打破了樹林里的寧靜,攪了我的好夢。真可惡!」 啄木鳥分辯說:「我是為大樹治病呢,蛀蟲正在危害大樹的健康。」 喜鵲說:「這麼粗壯的大樹怎麼會有病呢?純屬胡說八道!」 「我說的都是實話,不像你們喜鵲,只報喜不報憂。」啄木鳥也有些火了。 「哎吆!啄木鳥,你可不能惡意攻擊呀!這樹幹多直,這樹形多美!這麼好的大樹上哪兒找去?可你硬說它有病,用語言貶低它,又用你那尖嘴把它毀容,你安的什麼心哪?」 經不住喜鵲的奉承和挑唆,一直沈默的大樹說話了:「你這沒安好心的啄木鳥,別假裝認真負責了。誰用你治病了,快點給我滾開!」於是,啄木鳥含著委屈的淚水飛走了。從此以後,那棵大樹成了蛀蟲的樂園,樹幹幾乎被蛀空了。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被蛀空了的大樹禁不住狂風的襲擊,終於在痛苦的呻吟中倒下了。那只善於唱頌歌的喜鵲也不知飛到何處,又向誰去唱贊歌了。

閱讀全文…

一個小故事,有點燒腦

故事是這樣的,說一個島上有 100 個人,其中有 5 個紅眼睛,95 個藍眼睛。這個島有奇怪的規則。 不准討論眼睛的顏色,大家既不知道自己眼睛的顏色,也不能告訴別人他眼睛的顏色。 一旦有人知道了自己的眼睛顏色,就必須在當天自殺。注:雖然題設了有 5 個紅眼睛,但島民是不知道具體數字的。 某天,有個遊客到了這個島上。由於不知道這裡的規矩,對全島人說了一句話:「你們這裡有紅眼睛的人。」 結果,第5天,這個島上的 5 個紅眼睛全部自殺了。 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這個島上只有1個紅眼睛,那麼他聽到遊客的話後,立刻就知道了自己是紅眼睛,他會在第1天自殺; 如果這個島上有2個紅眼睛,那麼其中之一肯定會期待另一個人自殺,第2天他發現對方居然還活著,就能推理出自己也是紅眼睛,他們倆就會在第2天自殺。 如果這個島上有3個紅眼睛,那麼其中之一肯定會期待另外兩個人第2天自殺,結果第3天他發現另外兩個人居然都活著,就能推理出自己也是紅眼睛,他們仨就會在第3天自殺。 以此類推,第5天,這個島上的 5 個紅眼睛會全部自殺。 事發以後,遊客很不解,在他說那句話之前,本來島上的人也都知道這個島上有紅眼睛。遊客沒有提供任何額外信息,他只是把大家本來就知道的信息講出來了而已啊! 某老師講過這個題,他說到兩個概念,共有知識和公共知識。 共有知識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皇帝沒穿衣服。 公共知識是小男孩叫了一聲,然後大家開始討論,知道了其他人也都知道皇帝沒穿衣服。 要阻止共有知識變成公共知識,就得像那個島一樣,禁止討論。要促使共有知識變成公共知識,就要討論,而且要在公開場合討論。

閱讀全文…

Something that matters .

I asked a friend who has crossed 70 & is heading towards 80 what sort of changes she is feeling in herself? She sent me the following: I decided to share this for all my friends. Why do we have to wait to be 60 or 70 or 80, why can’t we practice this at…

閱讀全文…

香港的體制與真正的政治危機

轉自:西西弗評論 在今年7月份香港的動亂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當時其實非常擔心香港出現真正的政治危機。而4個月後的現在,雖然暴力行為越來越激烈,我反而安心了很多。也許,香港這次運動的暴力化持續化,反而能延緩甚至避免香港的政治危機。 在什麼情況下,香港會出現真正的政治危機?會成為中國中央政府的一個真正頭疼的問題?遊行和暴動是撼動不了中央政府的主權的。分析香港問題,要先看清楚香港的政治體制。雖然沒有雙普選,但香港仍然是一個准選舉政治,三權分立的體制。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香港是自下而上的選舉政治。 一 我們回到香港的政治體制和基本法。香港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行政權歸於特首,立法權歸立法會,司法權為終審法院。中央政府對香港司法體系的影響非常有限。司法體系中充斥著外國法官,受英美影響巨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查香港終審法院的法官組成。這次「送中」也是一個司法問題,引起了軒然大波。中央對香港的影響力和治權,更多的是通過行政分支,特首來行使的。此外通過對建制派的影響,通過建制派在立法會中的多數,來行使立法權。中央政府的治權行使,是通過特首和立法會間接行使的。而特首和立法會,都是選舉(並非全部普選)產生的。 這個政治體制,從嚴格上是存在風險的。如果選出了反中央政府的特首和立法會多數,就會出現中央政府的主權和香港本地反中央的治權之間的政治危機。這個才是香港真正的政治危機。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權力劃分不清晰時,選舉產生的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和中央政府領導人出現不可調和的理念分歧,就是最大的政治危機。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為了規避這些風險,在當時設立基本法時做了一些保護,比如,立法會並不是全部普選產生,而是有所謂的功能界別。立法會的一半是普選議席,另一半是功能組別通過小範圍選舉產生。特首是通過差不多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產生。選舉委員會類似功能組別,也是分行業選舉產生選舉委員。親中央的建制派通過牢牢控制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席和選舉委員會,確保能選出和中央政府基本保持一致的特首和立法會多數。使中央得以通過特首和立法會行使治權,不至於出現主權治權矛盾的政治危機。但這個政治機制並不穩定。 從97年到現在,這個機制運轉還是比較順利的。在回歸初期,在普選議席泛民佔絕對優勢的時候,靠功能組別,建制派仍然能控制立法會,讓時局不失控。功能組別,主要由香港的精英組成。大陸一直在用經濟合作和經濟利益,讓他們在大陸,能賺到更多的錢,通過經濟利益綁定,讓這些香港的精英階層支持中央政府。並通過這個精英階層和功能組別(包括立法會功能組別和特首選舉委員會)保證對香港治權的影響。這個思路在過去的20年是行之有效的。中央政府,至少保證了香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航道上行進。 但這種控制方式是存在風險的。因為香港的精英階層,包括高級公務員階層,他們並沒有家國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中央政府的更高的認同感。香港的高級公務員,更多的是一個打工的心態,把中央政府看做自己的老闆,而且不是唯一的老闆。 特首是中央政府任命的,所以中央政府是老闆,但特首對中央政府的忠誠類似於一個僱員對公司老闆的忠誠。香港人民是另一個老闆,特首要對民意負責。香港從上到下的公務員群體,而並沒有像大陸中國人這樣的家國情懷和對國家的認同。高級公務員的意識形態,還是更接近西方的意識形態。同樣,香港的大部分的精英階層,他們對中央政府的支持也是建立在經濟利益的綁定基礎上,他們並沒有從心裡認可中央政府。 在過去的20年,中美關係良好,全球化的穩步前進,中國和世界經濟持續發展,這個模式是奏效的。因為香港的精英們,可以在中國賺到很多錢。同時高級公務員,對中央政府這個老闆的忠誠,和他們自己內心的意識形態並沒有發生很大的矛盾。然而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過去,因為中國經濟高歌猛進,賺錢的機會很多,所以給香港的精英階層在大陸讓渡一些經濟利益,並不會有太大影響的,大家一起賺錢。但是在現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就會更接近一個零和遊戲,給香港更多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大陸就要受到損失。商界之外,建築、投行、演藝、法律、咨詢、會計等高端職業,之前由於大陸背景的人才缺乏,很依賴於港人。但最近十年,大陸的背景的人才成長起來,開始取代這些高端職業中的港人。反而因為要做大陸生意,香港的這些高端職業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陸背景的人。 賺錢難了,利益少了,香港的精英階層,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假設一個香港的富豪,當他70%的資產在大陸,靠大陸賺錢的時候,他自然而然,他在很多地方會站在大陸政府一邊。但是如果他把他在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已經賣掉,換成了英國美國這些地方的海外資產。就算說的再好聽,在關鍵時刻,能相信他會站在中國政府一邊嗎? 中美走向競爭的今天,傳統的靠經濟利益綁定香港精英階層,進而通過立法會的功能界別,和特首的選舉委員會,對香港的行政權和立法機構行使治權的策略,會越來越遭挑戰。香港歷次立法會選舉,普選議席建制派越來越多,功能組別卻越來越少…… 2016年特首選舉委員會改選,其中反對派拿到了327個席位,超過四分之一。比2011年的173個席位幾乎翻倍。其中會計、建築、教育、衛生、法律、社會福利等界別,反對派都佔了絕對優勢。在精英為主的選舉委員會和功能組別,反對派雖然還是絕對少數,但不斷開始攻城略地,相反立法會的普選席位中,建制派現在卻破天荒的佔了優勢。 在中美關係繼續僵持的大背景下,在經濟增長不如以往無法繼續給香港讓利的情況下,在經濟利益上越來越難以綁定香港的精英階層。而在高級公務員,中國和美國走向脫鈎意識形態衝突加劇時,香港的公務員的意識形態和國家的認同將出現矛盾。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像德國之聲的訪談者希望的那樣,和理非的遊行見好就收,完全放棄暴力,堅持受害者身份,與香港特區政府談判,達成妥協,盡可能拿到利益,然後挾民意進軍選舉,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如果香港的精英階層開始搖擺,普通人的民意又被和理非煽動起來。中央政府不一定像現在這樣能完全控制立法會的功能界別。如果在民選界別中失控,而功能界別又不能完全控制,並不排除在未來會出現,反對派加上騎牆派,佔據立法會多數的情況。同樣,如果失去了對特首選舉委員會的控制,當選了一個騎牆派的特首,並不完全聽中央的話,陽奉陰違,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香港的政治危機。(按照現在的香港選舉體制,這個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即使選舉委員會反對派沒有多數,只要有400票以上,一旦建制派內部出現分歧,也足以讓候選人為了爭取這400-500票而騎牆) 那時,中央政府將面臨無比困難的選擇,是否按基本法的要求,任命一個騎牆派,甚至,實質上親反對派的特首。是否能接受一個反對派騎牆派一個佔大多數的立法會。還是乾脆廢除選舉結果,直接任命立法會和特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無論是哪個選擇,對中央政府來說都是無比痛苦和遺患無窮的。那時,有基本法的規定,選舉的民意,西方國家有比現在多百倍的理由和力度,要求中央政府咽下苦果,接受最終選舉結果。這個就是香港反對派的終極目標。 二 現在香港的運動演變成以學生主體的高度暴力的運動,以及不割席的原則。反而把香港的反對派,逼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如果他們譴責那些暴力行為,這些譴責暴力的反對派,就變成背叛革命的吉倫特派,反對派會失去這些年輕激進派對他們的支持。甚至年輕人的憤怒,可能會從警察身上轉移到他們這些革命的背叛者,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當年法國大革命,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台最多的,就是所謂背叛革命的吉倫特派。 如果他們繼續支持激進的年輕學生,與他們不割席。這些年輕人暴力行為會逐漸的把中間派推的遠離他們,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對這次的所謂的時代革命產生反感,會讓他們逐漸失去國際社會的支持。 坦率的說,目前發生的暴力事件,確實會讓很多個體受到損失,確實也發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件,有人因此而死亡。但是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現在香港的局面與暑假相比,其實是好了很多。為什麼香港激進學生要尋求暴力手段,是因為他們內心的虛弱,由於內心虛弱才需要通過暴力維持團隊的團結和鬥志。 真正的難題,我剛才說到的真正的政治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隨著暴力的激化,反而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暴力行為的加劇,只會讓溫和的中間派遠離。當暴力行為影響到了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和經濟利益時,他們對反對派的支持也會隨之而去。 香港的反對派們,通過「反送中」,打開了街頭運動和群體狂熱這個潘多拉的魔盒,但他們又沒有能力,控制這個運動。目前的暴力運動持續下去,對旨在通過選舉奪取香港治權的反對派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暴力持續升級加劇,出現更多激進學生傷人放火的案例,我個人的判斷是,反對派會最終與激進學生割席的。 暴力行為越演越烈,但終究會有一個盡頭。晚點結束,站在大陸的角度,老實說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如果有一天,真的通過選舉產生了一個反對中央政府的香港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那是才是真正的災難。 三 如何徹底解決香港問題,如何改造香港,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如果我們單純經濟上懲罰香港,讓精英們賺不到錢,會讓香港的精英進一步離心離德。加大反對派上台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強推國民教育。香港教育界是反對派的天下。如果強推,再來一次大遊行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果我們強推23條國家安全立法,情況一樣。香港的高級公務員階層有了「送中」的這個案例,一定不敢冒風險硬搞。即使硬搞,這個推進有可能刺激反對派和本土居民,產生更激烈的抵抗,進一步對香港的選舉產生影響,給反對派送票。本土選民會報復式的給反對派投票。中央越強硬,香港的建制派的選戰越難打。如果目前的選舉制度不變,中央以國家安全理由進行的任何干預,都是給反對派送票,會讓反對派更容易通過選舉獲得香港的治權。 那我們怎麼辦?香港的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是香港人認識到香港的地位和與中國的關係。香港人必須放棄高人一等的想法,接受香港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接受香港的選舉是地方選舉,香港的治權是中央授予的,中央是隨時可以收回去的。 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在很多情形下是並不明確的。美國州權和聯邦權之間的關係,是通過一次死傷百萬的南北戰爭才明確下來。 怎麼做到這一點,也許得中美之間有一個結果出來。香港問題,包括台灣問題,歸根到底是中美問題的附屬。解決了中美問題,一切都解決了。 在這個過程中,維持香港現狀,確保香港的反對派在選舉中不會獲得多數,不會出現一個反華的特首和立法會多數,這就夠了。 同時,區別性的給予惠港政策,對香港那些願意和大陸合作的群體,比如警察,旅遊業,零售業等受到衝擊給行業優惠政策。十一對香港警察代表的高待遇,包括在大陸為香港警察建立退休小區,就是非常好的舉措。 香港問題很複雜,很多問題的結果和初衷是正好相反的。中央越干涉越強硬,越給香港反對派送票。學生越暴力越打砸搶,越給香港建制派送票。如果沒有徹底廢掉香港政治體制的決心,就不要妄言中央政府介入干涉。干涉的結果一定會適得其反。 評:本文從政治體制角度看待香港的問題,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觀察角度。

閱讀全文…

柏林牆倒下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30年前的11月9日,柏林牆開始倒塌。 象徵冷戰的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其阻止了東德和西德的人員的自由往來,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但在那些年里,東德人以及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用各種方式去「穿牆」,辦假證、挖地道、自制熱氣球飛越、改裝汽車發動機藏身偷渡;以及視死如歸駕汽車撞牆…… 雖然不斷有比電影更為觸動的逃亡故事,但對失敗者冰冷無情的懲罰更讓人絕望。 所以,當東德領導人在民眾抗議的壓力下,決定放鬆去往西德的出入境手續時,人們蜂擁而至,加上一些「偶然」因素,柏林牆被打開了。 前蘇聯領 導人戈爾巴喬夫表示,他當時下令駐紮在東德的近40萬蘇聯部隊不採取任何行動。 柏林牆倒塌不到一年後,兩德統一,歐洲的冷戰和平結束…… 城市中心的鐵幕 1961 年 8 月 13 日,東德政府開始修建柏林牆。 它全長 169.5 公里, 延伸在整個東西德邊界:平均高 4.2 米,厚 50 釐米,封死了 192 條街道, 外圍是一道 3.5 米高的通電鐵絲網, 在鐵絲網與柏林牆之間 50 米- 100 米寬的著名的「無人地帶」,則是拆除了大量原來的建築留出來的。 253 個瞭望塔、136 個碉堡、270 個警犬樁、108 公里長的防汽車和坦克的壕溝、帶有報警裝置的電網以及隨時會發出死亡召喚的機關槍, 保證了這堵牆將實現時任東德最高領導人瓦爾特 · 烏布里希的宏願:在 1949 – 1962 年,250 萬東德人逃往西德,而在 1962 年- 1989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 5000 余人。 每當夜幕降臨,東德人民就會通過電視機瞭解到資本主義世界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美國《新聞週刊》的記者邁克爾 · 梅耶(Michael Meyer)卻對此評論說,「那時候,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彷彿一個大監獄。」…

閱讀全文…

改变当代世界的三大力量(译)

10/4/2019, 摩根豪塞尔 原文链接:https://www.collaborativefund.com/blog/three-big-things-the-most-important-forces-shaping-the-world/ 历史学讽刺的一点是:我们通常都确切地知道故事如何结尾,却对开头一无所知。 比如说,什么造成了金融危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了解住房贷款市场。 什么造成了当时的住房贷款市场?你需要了解此前30年不断下降的利率。 什么导致了利率不断下降?你需要知道1970年代的通胀。 什么造成了通胀?你需要了解1970年代的货币体系和越战的后续影响。 什么带来了越战?你需要知道二战后西方世界对于共产主义的恐惧。。。 如此下去没有结束。 无论大小,现今的每一个事件都能往前追溯。如果忽视事件的联系可能会混淆认知,产生错误的因果联系,错误估计事件持续的时间以及它们再次发生的环境。孤立的看待问题而不追寻事件的联系正可以解释为什么预测总是不准确,以及为什么政治如此丑陋。 事件的缘由可以不断往前追溯;挖得越深则越接近所谓的“大事件”,即那些少数但影响极其深远的事件。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强调1935到1945年对整个世界以及后续发展的影响都不为过。 青霉素,雷达,喷气式飞机,核技术,火箭,直升机都藉二战而诞生。政策层面上,通过补贴消费和利息免税,战后经济得到了发展。今天的高速公路是冷战时为了在核战来临时更快疏散城市人群和部署军队而修建,互联网建设也是为此。 而人权运动—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正因为战时的种族融合而催生。 因为战时工厂需要,妇女劳工增加了650万。其中的大多数在战后继续工作,这一趋势导致女性劳动参与率在1990年翻倍。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经济事件。 任何一件2019年的时事,无论事关社会、政治、经济,都可以溯源到二战。几乎没有例外。这一结论不仅惊人,同时也说明只有充分了解二战的原因和结果才能理解过去的60年的发展轨迹,包括为什么技术会爆发式地发展,最主要的发明创造如何满足来源于免于恐惧的需求,以及为什么家庭负债会不断上升。 或者为什么欧洲人对社会安全的看法和美国人有本质不同。凯恩斯预言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国家“极度渴望社会和个人安全”,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学家朱特如此描述战后的欧洲: 只有国家(State)可以给国民大众提供希望和慰藉。在萧条、被占领和内战之后,国家作为福利、安全和公正的代言人,提供了社会愈合的营养。 研究二战不仅仅是了解曾经发生了什么,更是要了解它的后续影响。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事件如同二战一样意义深远? 1. 人口构成变化重塑当代经济体系 Source: Census Bureau 在1960年代四岁以下的美国人口数量是70-74岁人口数量的三倍。而到了2060年这一比例趋于相同。就业人口中年轻人的比例在下降,老年人的比例在上升,而退休人口或那些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比例在激增。 在过去的20万年里总共出生了大约1000亿人。人类在过去的几万年里诞生大量的新生儿,能否养活他们是另一个故事了。亚里士多德对古斯巴达这样描述: 立法者为了有尽量多的斯巴达勇士,鼓励公民们尽量多的生育。法律甚至规定:有三个儿子的父亲可以免于兵役,有四个儿子即可免于赋税。 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生育了10个以上孩子的母亲被授予英雄母亲的荣誉称号。美国也不例外,盖洛普追踪调查了七十年里美国人对于家庭大小的理想,在1944年,有77%的美国家庭希望有3个孩子。当时平均生育率是3.4人。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1940和1950年代的婴儿潮没有持续下去。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而使得在之后的时间里女性生育率不断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医疗条件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儿童可以健康长大成人。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道:“在苏格兰高地,即使生育20个孩子有时也仅有两个可以存活下来。”在1900年前的美国也有28%的儿童活不过5岁。而今天这一比例仅有0.5%。 富裕的家庭对于抚养孩子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教育上的投入。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而言,让所有的孩子都享受更好地教育是不小的成本,这反而使得可负担的孩子的数量变少了。并且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生育下一代的最佳时机也正撞上他们自己受高等教育的时候。 再想想在过去的50年里,高校毕业生在全部人口的比例提高得多么惊人。 From the book What to Expect When No One’s Expecting 美国每一千适龄女性怀孕比例从1950年代的120例跌到了2018年的 59例。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尽管今天的总人口数量是1952年的两倍多,但是新生儿的数量却没有52年来得多。这段时间里,人的期望寿命也从68岁增长到了80岁。 下图描述了过去30年的实际情况: Source: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Database 下图是未来30年的预测: Source: Census…

閱讀全文…

《烏合之眾》60條基本觀點

1.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3.群體只會乾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5.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6.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7.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8.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10.數量,即是正義。 11.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12.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 13.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人類的機體的確能夠產生大量狂熱的激情,因此可以說,願望受阻的群體所形成的正常狀態,也就是這種激憤狀態。 14.一個國家為其年輕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國家未來的樣子。 15.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那些亂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16.昨天受群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就會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群眾就會把末路英雄視為自己的同類,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 17.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18.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19.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只是人類思想無形的變化造成的有形的後果而已。 20.孤立的個體具有控制自身反應行為的能力,而群體則不具備。 21.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 22.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3.群體總是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24.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25.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 26.從長遠看,不斷重復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復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27.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28.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 29.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 30.文明向來只由少數知識貴族階級而非群體來創造。 31.身為一位領袖,如果想要讓自己創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條站住腳,就必須成功地激起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 32.結群後,由於人多勢眾,個人會產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勝,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 33.當一個人融入社會之中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34.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也許還是會願意接受傳統教育當中所有的弊端,因為儘管它只會培養一些被社會所拋棄的人、心懷不滿的人,但起碼,對冗繁知識的膚淺掌握,對成堆教科書的完美背誦,或許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實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嗎?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斷力、經驗、進取心和個性,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條件,這些都不是書本所能夠給予的。書本是可供查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這些冗長的詞條都裝在腦子里,那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35.文明賴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時,它的最終瓦解總是由無意識且野蠻的群體來完成的。 36.一切政治、神學或社會信條,要想在群眾中扎根,都必須採取宗教的形式——能夠把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的形式。 37.群體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從。他們如此甘願聽從別人的意志,以至於只要有人自稱是它們的主人,他們就會本能地聽命於他。 38.儘管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里他們做到了或者幾乎做到了,到一個月以後他們卻不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無法再次通過考試。他們腦中不斷丟失大量過於沈重的知識,而且沒有新的知識來填充。他們的思想活力開始衰退,促進成長的才能漸漸乾涸,這時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誕生了,但此時的他早已疲憊不堪。結婚過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種循環,並永無止境地重復下去;他將自己封閉在狹隘的工作中,盡職盡責,僅此而已。他們最終變為了平庸之輩。 39.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40.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偉大政客,包括最專橫的暴君,也都把群眾的想象力視為他們權力的基礎,他們從來沒有設想過通過與它作對而進行統治。要想掌握這種本領,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採用論證的方式。 41.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42.人們經常說起那家大眾劇院,它只演令人壓抑的戲劇,散場後,必須保護扮演叛徒的演員,免得他遭到觀眾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當然是想象出來的,引起了群眾的巨大憤怒。我覺得這是群體精神狀態最顯著的表現之一,這清楚地說明,要給他們什麼暗示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假與真幾乎同樣奏效。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真假不分的傾向。 43.各種制度並沒有固定的優點,就它們本身而言,它們無所謂好壞。因為在特定的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極為有害的 。 44.群體也許永遠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絕對服從本能的生物,其行為會複雜得讓我們不敢相信。理智是人類新近才有的東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們揭示無意識的規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中,無意識部分佔的比重很大,理智所佔的比例卻很小。無意識現在仍作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45.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不會記得那個不斷被重復的主張的人是誰,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能有令人吃驚的威力,這就是原因 。 46.教育既不會讓人更道德,同樣不會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將他的本能改變 ,也不能將他天生的熱情改變,而且有在進行不良引導後,它的害處遠大於好處。 47.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或者道德上。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責任,群體就是道德,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自然是合理的。 48.名望的產生與若干因素有關,而成功永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49.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復得好,模仿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項工作都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 50.民眾的想象力是政客的權力基礎。 51.在決定人們歷史地位上起著更大作用的,不是他們的「真實」面目,而是後人對他們的認識和感受。 52.群體會讓每個人在其中的錯誤縮小,同時讓每個人的惡意被無限放大。 54.束縛個人行為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閱讀全文…

當沒文化的人多了,沒文化就對了?

轉自網絡 有家搞培訓的前兩天發了一篇提醒說,請各位主持人注意,有些詞的拼音改了!趕緊瞭解一下最新發音!不然讀錯就要扣錢了! 有意思的是,昨天下午開始,有媒體開始發辟謠貼:重點提醒這篇不是官方發的,而是培訓機構發的。 我一直很奇怪:如果你要辟謠,第一要辟的是內容的真假,而不是身份。 然後我仔細看了看辟謠貼,看看讀音到底改沒改。結果發現,不是沒改,而是在過去十幾年陸陸續續悄麼聲息改了。辟謠的核心是,「我早就改了,不是現在改的,你們別胡說啊。」 最有意思的就是「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本來,動詞念qí,名詞念jì,代表「一人一馬」,這本來是鐵板釘釘的事情,我一直覺得這是多音字。後來一翻字典,鐵板的釘子被撬走了,人家只有一個讀音:qí。 主管部門說,新華字典第11版顯示,這個字2005年就統一讀音了。 我現在正在用拼音輸入法打字,隨便截個圖: 從你統一讀音到現在,整整14年,你是普及不得力呢,還是落實不到位呢?偷雞摸狗地改,改了也不通知,就在我們孩子的教科書里動手腳,這是什麼意思呢? 作為小學生的爹,我早就有類似的困擾了。 去年他們學了一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孩子讀的時候,正大光明地讀斜(xié)。可是我讀書的時候,老師特別強調,讀xiá,還借此普及了一下「古音破讀」的知識。 我對兒子說,讀xiá啊,結果兒子把我數落了一通。我一看,一查,果然讀xié。我說這樣讀韻律就有問題了啊。我兒子說是韻律有問題要緊呢還是答案有問題要緊呢。 當然是答案有問題要緊。於是我就承認錯誤,乖乖退下。 我在沙發上悶了半天,才想出瞭解決之道。我說古代沒有普及普通話,有時候方言會展現韻律之美。比如這個斜,你用上海話試試看。讀qiá,整首詩的音律就完整多了。 兒子琢磨了一下,點頭稱是。問題是,雖然我面子掙回來了,但劉禹錫是洛陽人啊。 詩詞都有韻律一說,xiá是公認的古音,教起來也不複雜,為什麼非要改成讀起來特別彆扭的xié呢? 為什麼要改?在各種各樣的理由中,最扎眼的是這麼幾條: 「因為讀錯的人多了」。畢竟,「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 這個理由讓我想到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叫「三人成虎」,傳統成語故事,大家都知道,明明扯淡的事兒,說的人多了,魏王就「寡人信之矣」。 第二個叫「闖紅燈」,現代故事。明明是紅燈,闖的人多了,就可以過馬路了。 明明這個讀音不對,在音律和釋義上都存在問題,但因為錯的人多了,就變成對的了。 我特別想採訪我小時候的語文老師:我們全班明明發的是有前瞻性的讀音,你又何必白忙乎呢? 前面說「三個故事」,第三個故事叫「二簡字」,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這事兒。 現在我們用的漢字叫做簡體字,因為「繁體字認讀太麻煩,寫起來也太費時間了」「有利於掃盲」。1977年,可能覺得「簡體字也太麻煩了」,主管部門推出了「二簡字」: 筆畫更少了,寫起來更快了: 寫出來是這個效果: 當時的普羅大眾都表示了歡迎: 一些部隊的指戰員反映:「《草案》里許多簡化字,我們早都那樣寫了,打心眼裡歡迎。」 有的搞文化宣傳工作的同志,也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說:「《草案》里的許多字,改得好,很解決問題。像面、屍、厶、伏這些字,寫起來刷刷刷,幾下就成了。多省工夫!」 因為「正確的字需要學習,會寫的人不多」,所以不妨把大家「習慣性寫的錯字」變成「正確的字」。 你看,是不是和這次拼音的變化理由特別像? 1986年,二簡字廢止。理由有很多:例如減少的筆畫不至於形成太大的便利,例如基礎教育的普及,使得原有的簡化字不再是認知壁壘;更重要的是,人們發現,這樣的符號化變革改變了漢字象形會意的核心,許多表意的解釋在二簡字裡講不通了。 你用在鄉野生活中,便於交流,問題不大;但你要入學堂,把它作為向下一代傳輸的內容,不覺得有些遺憾嗎? 減少文盲的方法,只能依靠教育的普及,而不是把文化的標準朝文盲那裡靠。 寫是這樣,讀也是這樣。 否則,水滸傳,早晚一天會成為水許傳。 注:本文在原文基礎上有刪減。為避免給原作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本文不署名,如有版權爭端我會刪除此文。

閱讀全文…

Loading…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and/or tr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