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到体检行业,如:爱康国宾、慈铭体检。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体检靠仪器说话,医院靠医生说话,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靠仪器说话的体检行业很难说有什么“护城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便携式诊断设备(可穿戴诊断设备)兴起之时,第一个被颠覆的就是靠仪器说话的体检行业(大型诊疗设备除外)。相反,因为有好医生的存在,医院是有壁垒的。
我想象中未来的医疗模式是:便携式诊断设备——病理大数据——专业医生独立执业+互联网医疗服务——专业或大型综合医院解决大病治疗(手术)。或许在某个阶段会有基因测序的存在。
总之这里面的机会很多:
1. 首先兴起的是便携式诊断设备,有了它就能够收集病理数据用于分析,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正是体检的意义所在。
2. 便携式诊断设备(终端)进行数据收集天经地义,但是要做出病理判断需要大数据分析。我认为将来的病理数据库有极大可能是开源的或是公益性质的,类似维基百科。从进步的角度上看,没有人能够垄断人类共同的财富(病理数据库)——这至少是不道德的。设想一下,有便携式终端的病人,只须通过终端获取数据然后上网查询便可知晓自己的健康状况,小毛病的话去药店买点药就OK了。这种新型的诊断模式正在形成,一旦普及,基本上就替代了初级体检行业。
3. 互联网医疗服务,一方面是病理数据库的建立(有便携式设备商和医生联盟共同完成),完善数据库(准确性),便于查询;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病情可以有互联网“专家会诊”,这要求医生要有独立执业许可。这种模式有助于重估医生的价值,也是对医院价值的重估,患者利益最大化。这是进步的。
4. 病历数据库+互联网专家会诊的结果最终与医院联动,患者拿着网上的诊断书去医院,医院调用数据库便可知晓病人的病史等等,诊断及时且资源效率高。
5. 医院大而全向小而专的方向发展。因为大部分常规病人无需在医院获得诊断,医生实现独立执业(或多点执业),使得综合型大医院会向社区型小医院发展,部分医院转变为专科医院,创立并维护某一专业医疗数据库。因此,未来医院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变小(社区医院连锁),或由大变专(专科医院连锁),医院管理企业是看得见的机会。
由上面一些“遐想”得出一个待验证的结论:诊疗设备依然是医疗行业最有利可图的分支,由于便携式诊疗设备(含可穿戴自检设备)快速发展,人类对常规药与常规医疗服务的需求有可能下降,而对特效药或生物药的需求依然巨大。过去五年,美国医疗板块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