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光伏行业股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讨论这个事情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不过,我比较喜欢在别人都不看好、质疑声巨大的时候讨论问题,这样能够本能地建立起风险意识,并且在一边倒的反对声中建立起来的逻辑是经得起检验的。
下面这篇文章写于三年前,今天再拿出来看看,再审视一遍当初的逻辑。
微博原文:《关于光伏的看法》
很多人不看好光伏产业的理由都聚焦在基础材料这块,我倒是认为,正是因为基础材料的产能过剩、双反等负面因素才导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大大降低,才使得太阳能发电获得了最广泛的用户群体。事实上这条产业链上最有利可图的是运营商,一方面由于技术成熟、基础材料成本低廉;另一方面运营是“最接地气”(最贴近终端用户)的环节。谁更难了解用户的需求、谁最能体贴用户的需求,谁的运营(投融资模式)方式最优,谁将获得最大的估值溢价。目前看来,$SolarCity(SCTY)$ 的运营方式是最接地气、运营方式也是最优的,最重要的是,SCTY的运营方式是与用户共赢的。如果说氢能源能做到上述几点,也会有很大的生命力。不过,我目前没看到任何迹象。
另外,我想说一下电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除了汽车的动力需要用油之外,其余的动力源几乎都可以由电力替代。未来的能源全面电力化是符合进步潮流的。因此我认为氢能源加入到石油与电力的竞争中来,无非是作为石油的替代品而已,并无法撼动电力代替石油的大潮流。
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角度上说,光伏的能源转化路径是最短的,技术环节(门槛)也是最低的,只不过现在的转化效率还不够高。我相信这些技术问题将来一定能解决。反观石油或氢,开采、提炼、提纯、传输……能源的转化路径太长,技术门槛太高,虽然能源转化效率非常高,但是再提高的难度极大。转化路径越长、技术越复杂越是容易被大集团垄断,越是垄断的东西越不接地气……这些都是违背当代的价值观的。
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角度上看,光伏目前是唯一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能源生产方式。除了自用之外,多余的电力还可以卖给电网获取收益。初期投资除了基础设备支出,基本上无需再依赖外力,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发电厂。由此可见,Solarcity的运营模式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租赁的方式把用户前期的设备投入也省去了,很接地气,这也正是它的护城河所在。假设光伏发电普及,电动车普及只是个时间问题,两者相辅相成。现在全世界都在等待着储能技术(电池)的飞跃——一旦电力可以随处廉价获取,加上高效的储能技术和电网技术,我认为非电力能源(石油)就走到头了。
雷公在逻辑判断上认为这是“风”的方向,相关行业是否值得投资那是另一个话题。
回到能源的问题上来,目前来看,我非常看好零污染的自然力能源(水力、风力、光伏)和转化效率最高的核能。虽然很多人质疑核能,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能源的生产能获得如此高的转化效率,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很多问题都将逐步解决。现在各国貌似都在压缩核能,并非核能不好,而是政治成本太高。自然力能源、核能,他们都转化为同一种能源形式——电力。门槛最低的风力和光伏会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获得最大化普及,技术门槛较高、资金投入大的水力与核能则由国家或大集团垄断,这是符合逻辑常识的。
当然,电力全面替代石油(或其他非电力能源)是个美好的愿景,其中牵涉到政治、经济、地缘各方面的博弈,阻力重重,路还很长。这就给某些“中间形态”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比如:氢能、页岩气、页岩油等等。严格来说它们都不可能成为能源的最终形式。也许这其中会蕴藏一些不错的投资机会,但是能把能源这张“远景图”放在心中,具体的价值评估就显得更加清晰一些。
非专业人士的遐想,欢迎讨论。
雷公,2014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