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安邦咨詢
2018年時間已過去大半。如果只看總量數據,中國經濟上半年6.8%的同比增速似乎尚可,第二季度同比增長6.7%也不算差,中國經濟增長已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但如果看投資、消費、進出口、工業增加值等分項數據,則普遍出現增速下行的勢頭。如果看微觀經濟,或者從地方經濟來看,則負面信號更多,顯示中國經濟的活力明顯不足。
安邦咨詢(ANBOUND)的研究認為,國內除一些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少數大城市所在的熱點地區之外,更多地方的經濟發展形勢並不好。所謂「並不好」,是指地方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比官方經濟統計數據所顯示的要差很多,有些地方甚至「非常糟糕」。客觀來看,對不少地方來說,現在面臨著發展中的「艱難時刻」。
從財政角度來看,根據財政部7月13日發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支運行情況良好。1至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890億元,同比增長1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54441億元,同比增長8%。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非稅收入12702億元,同比下降10.8%。
與上半年多項經濟數據的增速放緩相比,財政收入仍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可謂一枝獨秀!但是,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與同期經濟增速和其他數據形成的顯著反差——全國財政收入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8個百分點(高出55.9%),中央財政收入增速則高出GDP增速6.9個百分點(高出101%),卻顯示出中國經濟中令人擔憂的一面。如果經濟基本面不好,財政稅收增長越多,說明經濟被「刮地皮」越多。這種情況顯然難以持續。
不少地方政府與安邦研究人員溝通時反映,地方真實的財政壓力和債務問題,都要比官方公佈的情況嚴重得多,有些地方的財政數據和經濟數據存在造假;少數地方的財政緊張,甚至影響到了基層政府的運行。還有地方反映,經濟形勢和市場形勢都變了,但各種考核卻變化不大,地方工作越來越難乾。在少數地方,由於要完成的「政治任務」不少,於是地方政府開始向企業「甩發展包袱」,不同的部門向分管領域的企業「派任務」,要完成多少發展目標,企業要做多少事情。嚴格說起來,這種做法是違法的,卻是一些地方的無奈之舉。
一些地方反映,現在發展經濟既缺資源,又缺手段,還缺人才。在資源方面,主要是缺錢,缺土地空間,缺好的企業;在手段方面,主要是缺融資渠道;在人才方面,城市化背景下大家都在搶人,很多基層地方人才奇缺、勞動力短缺。一些地方的現實處境,不僅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有好幾個嚴厲的婆婆在旁監管。現在談發展的確很難。
不過,面對現實,光談困難是不夠的,既不解決問題,也無助於完成考核。要發展地方經濟,沒有靈丹妙藥,恐怕還是需要政府積極地來換思路。在我們看來,有如下幾點需要調整:(1)換預期。要調整發展預期,準備好過一段緊日子、難日子,財政資源要省著用,用對地方,資源要花在改善公共服務和市場環境。(2)換思路。從直接參與市場,轉向搞好本地市場環境,要放水養魚,做活市場。即使餓著肚子,也不能把僅有的幾條魚吃了,這做搞法今後沒有希望。要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做活本地市場,得讓企業先活,讓市場活躍起來。(3)多元化籌集資源。不能完全指望中央再出大政策、搞大財政、大項目,也不能指望重回房地產的路子。地方需要多種渠道想辦法,上面的錢當然要,也要大力動員社會資源,讓企業、民營資本多參與。政府則要給出信用保證、法治保證,這也是營商環境建設的一部分。
至於中央會不會「放水」?何時「放水」?現在還有不確定性。要指出的是,「放水」是安邦給出的發展思路建議,我們估計今後的形勢免不了這一條路。「放水」這一操作的作用在於,一是讓市場緩解信用鏈條,使當地市場不立刻被債務纏死,讓市場能口喘氣,就像池塘里的水位提升,各種小船都浮起來,活起來了。二是提供資源,增大市場回旋空間(包括債務、融資等);三是擴大內需,擴大國內市場,形成經濟拉動力。地方經濟就是大池塘里擱淺的小船,如果中央願意「放水」,地方市場就會活起來,在債務、投融資方面會有緩解。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未來一段時間,地方經濟普遍面臨著發展困境。面對困難,地方需要換預期、換思路、拓空間、找資源,以積極的姿態來度過這一段艱難時刻。(A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