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平均成本

我曾經在微博上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

請花幾秒鐘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心中有了答案再往下看。

~

~

~

~

~

~

我的回答是:成本


不論做什麼生意,你的成本比你的競爭對手低,低到對手的生存線以下,那麼無疑你將立於不敗之地。至於什麼營銷理念、管理理念等等,其目的還是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成本是第一競爭力。

投資市場也是如此,成本決定收益率,相對低的持有成本就是相對高的安全邊際——所謂的風險,是相對成本而言的。

一段時間或趨勢中的市場平均成本 = 總成交額 ÷ 總成交量。

大多數交易軟件都有「區間統計」功能,這個小小的免費功能卻有大作用,估計還有不少新手不知道。如下圖:

標普500指數ETF:SPY

由上圖,統計標普500指數基金SPY,2018年12月26日(階段低點)至2019年5月1日(階段高點)可得知這一波段的市場平均成本為$271.152(上圖黑色水平虛綫),隨後市場轉跌最低跌至$273.09之後,次日高開反彈。

另外,再來看同一時期的納斯達克指數基金QQQ:

納斯達克100指數ETF:QQQ

上圖可知,統計QQQ,2018年12月24日(階段低點)至2019年4月29日(階段高點)可知這一波的市場平均成本為$169.322(上圖黑色水平虛綫)。此後的下跌恰好在這個位置止跌反彈。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找一些案例做一些總結。

市場的波動總是在這樣一種循環往復中進行:先知先覺者入場——先知後覺者入場——後知後覺者入場——先知先覺者出場——先知後覺者出場——後知後覺者出場……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資金入場(出場),他們的交易行為會留下痕跡,比如價格、成交量等等,在諸多痕跡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場平均成本。

經驗上看,多數時候當價格接近市場平均成本的時候,通常會有 「變局」 出現。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價格在平均成本附近一定會出現反轉行情,但是有兩種情況非常普遍,要高度重視:

第1種:價格在市場平均成本附近出現强烈反轉,要注意强烈二字,不夠强烈的反向行情往往不可信,甚至會失敗。

多數時候市場是反人性的,行情總是在出其不意中展開。行情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若不能立即調整之前的思維慣性,則很有可能就無法跟上節奏。越是跟不上的行情,這個方向大概率就是趨勢的方向。我相信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朋友都會有這方面的體會。

第2種:直接通過市場平均成本區間,之後再回撤至這一區間反復折騰,直至出現强烈的反向行情,當然也有可能會失敗。

股市裏有句諺語:盤久必跌。一個位置反反復復過不去,大概率就是向下運行。價格一旦跌破了市場平均成本,則意味著這段時間内的多數投資者出現浮虧,於是止損出局的群體心理迅速蔓延從而導致價格迅速崩潰。當然,也會有人願意在接近市場平均成本附近做買入交易,從而起到對價格的支撐作用——這兩股力量(出局者與入局者)之間的較量決定了價格未來的方向。

由此可見,市場平均成本可以理解成為市場群體心理臨界點,我通常用這個參考坐標來觀測市場情緒的變化,在我的市場觀察評論中會經常用到這個概念。


Published by

LEI

老雷的市場紀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